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经济视角
现在位置:首页 > 民族专家文章 > 正文

鲁甸乡药材产业发展之路--博士毕业论文云南山区经济节选

更新时间:2016-02-08 20:44:51点击次数:4194次字号:T|T

作者民族专家,原籍安徽芜湖。为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多彩的人文风情所吸引,历经数年,辗转数千公里,终于定居丽江。热衷于少数民族经济探索,为兴趣所激发,集各方之力,撰写了博士毕业论文云南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研究-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为个案研究,该文获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欣慰之余,希冀与各位朋友交流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文章篇幅较长,仅上传部分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希望与我联系索取博士毕业论文电子版全文。邮箱:3168556019@qq.com,在此,诚挚地希望与各位朋友多交流!

一、引言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制度和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到少数民族山区农业经济转型,首先是优势支柱产业的选择培育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其次是对小农经济体制进行了产业化组织的经营体制改造,实现了富民、强乡的农业、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起步发展的过程。

二、鲁甸乡农业经济转型的历史发展轨迹

鲁甸乡隶属于玉龙县,位于“三江并流”老君山腹地。从1998年的天然林禁伐开始,经过高寒山区经济作物种植的摸索期,确定了发展药材产业。2003年药材种植达到4000亩左右,2006年突增到1.8万亩,2010年为4.3万亩,2012则达到56000亩,占全乡可耕地的近一半左右,产值达到1.8亿元。鲁甸乡10多年的农业经济转型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1998—2002年的摸索期

1998年,中央采取了长江上游的天然林保护和禁止砍伐的决定,迫使鲁甸乡党委、政府立足本地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培育药材产业。原先的一些木材老板,在最初木材生意中取得了原始积累,转向药材产业,并开始尝试租种当地村民的土地。

(二)2003—2005年的大户流转土地期

在前5年的土地的农民小规模自发流转的基础上,到2005年,全乡共有约6000亩土地集中到60户农业产业大户手中。

造成鲁甸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当时的丽江地区实行区县分设,鲁甸乡所在的玉龙县承受发展的压力变大,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经过广大农村土地租赁这种流转形式的诱致型土地制度的变迁,中央确立了土地流转政策。鲁甸乡于1998年开始的土地流转,作为鲁甸模式向全市推广。三是鲁甸乡政府适时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有力的推动了土地流转和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三)2006—2009年的散户种植和招商引资期

2005年左右,非典、禽流感等带动药材价格上涨,加上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促成了分散的农户们纷纷改种药材。散户种植药材的起步,直接导致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本地销售队伍和市场初步形成规模。二是促进了本地药材的野生驯化进程。

这一阶段的发展,还要归结于两个重要因素:首先是鲁甸乡在“十一五”规划中确立打造药材之乡,把中药材作为骨干产业发展,并组织人员到全国的药材市场考察,使得药材市场扩大到了省外。其次是2005年以来,昆明植物研究所在鲁甸开展的为期5年的云南丽江鲁甸药用植物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促进了当地社区对药材价值的重新认识。

这一阶段,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政府招商力度的加大,近10家药材企业先后在鲁甸建立了科技示范及生产基地。

(四)2010年至今的“十二五”全面发展期

这一阶段,以玉龙县2009年底获得云南省科技厅颁发的首批“药材之乡”为起点。同时,以2011年“十二五”规划布局年,玉龙县提出了重点打造药材之乡品牌的推动下,鲁甸乡借助原有基础和科技厅颁发药材之乡所带来的各种资金和政策优惠措施,准备积极将药材之乡发展成药材名乡和药材强乡。2011922日,丽江市中药材产业推进会在玉龙县鲁甸乡召开,由此,开始了鲁甸乡作为全市生物创新经济的展示窗口。

三、鲁甸乡农业经济转型的机制分析

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是走特色经济的基础和前提,而匮乏的金融资本和低效益的劳动力这种资源禀赋结构特征决定了走劳动密集型之路的必要性。生态屏障的定位则决定了产业发展的环境友好型之路。

从新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经济发展和转型表现为资源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动态优化过程。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在对包括国家政策在内的本地资源要素情况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因势利导,以诱致型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来达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改变,来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分析鲁甸乡的农业经济转型背后的推动因素,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一)市场推动型

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从传统农业走向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在这个目标取向中,培育能够独立应对市场的有自生经济能力的经济主体是这个转型的核心和主题

从转型的10多年进程中,鲁甸乡由传统农业经济的小家庭农业经济主体逐步演化成以下多个经济主体。1.本地的专业种植大户,通过土地租赁、入股等形式或者通过承包荒山荒地等取得土地的使用权;2.本地的散户,约占全乡户数的90%,可以分为依附大户或协会型和独立性两类。3.本地的药材流通经营户,多为散户兼业。4.周边大理等地和外省的药材经销商人。5.外地投资企业投资鲁甸或者与专业大户共建原料基地等。6.外地商人投资鲁甸。(附表一:六大经济主体图)

多个经济主体之间为应对市场,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多种组织结构:首先是公司+专业大户型,以订单的形式联系两个经济主体,公司可以与信誉较好的专业大户签订合同,保证原料供给,而大户也得到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避免了市场风险。其次是专业大户+散户型,专业大户通过散户的土地租赁或入股的方式集中土地,散户获得打工或者土地股金收入。第三是散户+药材商型,本地与外地收购商人的收购网点遍布乡街道两边,不仅方便了广大散户,药材商人之间的竞争也使得价格透明,保障了广大药材种植散户的利益。第四是外地投资商+本地能人结合型,外地药材投资商人主要负责出资,而本地有药材种植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能人负责租赁土地和后期的种植管理,这种类型,很好的解决了外地投资商缺乏技术、社会关系和本地能人缺乏资金的矛盾。第五是建立协会型,由专业大户带头组建,或者由散户自行组建。通过组建协会,交流种植经验,获得技术培训以及获取贷款便利。(附表二:五大经济组织结构图)

(二)资本推动型

药材种植的周期长、市场风险大,需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活动,而这种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会被其他人模仿并利用先期创新者所拓展的市场。因此,对于从事药材种植的开创者来说,政府出面协调,提供必要的资金等扶持,以补偿正外部性溢出和这种创新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前提是,这种产业的转型必须是符合本地资源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对于推动鲁甸乡药材产业起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的路径:

首先是鲁甸乡原有木材老板,利用原始积累,推动鲁甸乡药材产业的发展。其次是产业扶持资金,为了支持鼓励特色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丽江市和下属各个区县都成立了生物创新办公室,通过生物创新办公室争取上级产业扶持资金。第三则是政府协调,为产业发展争取信用社贷款。

木材老板的原始积累,产业扶持资金和贷款,在药材产业发展之初以有限的资本集中于扶持一些产业创新大户,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初步建立了杵峰绿源公司、丽江云鑫绿色生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国海药材种植场、老君山农场、丽江高山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等多家鲁甸乡药材种植公司。

(三)基于土地制度上的经营创新型

在推动鲁甸乡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农民自发性的诱致型制度创新:一个是土地制度的创新,一个是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实际上也可以概括成土地制度层面上的两个创新:分别是土地租赁的打工依附关系和土地联合的合作生产关系创新。

土地租赁的打工依附关系。在天然林禁伐后,鲁甸乡的一些木材老板转为药材种植大户,为了解决发展土地不足和带领群众的问题,按土地等级付给愿意出租土地的原承包户租金,出租土地的农户可以优先到大户的基地里打工并得到劳务收入。

土地联合的合作生产关系创新。随着鲁甸乡产业的不断推进,产生了一些新的经营形式。一些产业大户在土地不变的情况了,联合周围的农户,统一栽培、管理,并交给大户统一销售。这样有效的解决了有的农户不懂技术,不懂管理,不了解市场的问题。在农户土地分散的情况下,仍可以做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标准,形成规模,占据市场。

从土地流转到合作经营,说明了鲁甸乡产业的发展在土地资源要素优化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土地的价值在不断的提升,体现了农民的平等发展权。

四、模式总结与意义

偏远山区乡鲁甸乡,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走产业化之路,其经济转型模式的内涵可总结为:一是优势支柱产业的选择培育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二是对小农经济体制进行了产业化组织的经营体制改造,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富民、强乡的农业、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起步发展。

鲁甸乡农业经济转型模式从经济、生态、社会和谐方面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富民;引进龙头企业规模发展,实现效益富民;多元经济主体优势互补,实现效率富民;组建流通队伍对接市场,实现促销富民;退耕还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态富民;各个民族共谋和谐发展,实现稳定富民。

参考文献:

[1] 华模主编.鲁甸之路[Z].2007.

[2] 林毅夫. 林毅夫自选集[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作者民族专家(邮箱:3168556019@qq.com),来源天雨流芳网(www.tylfw.com)

(编辑:rui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