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经济视角
现在位置:首页 > 民族专家文章 > 正文

救母亲还是救女朋友 ----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孝文化

更新时间:2016-02-27 23:29:42点击次数:4816次字号:T|T

在2015年的司法考试中,出现了救母亲还是救女朋友的奇葩题目,觉得很有意思,细细思考之下,又激起我无限感慨。

带着这个问题,在我的经济学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们交流,若是你们,到底是救母亲还是救男朋友(班级里绝大部分都是女同学),偶有几个比较犹豫之外,绝大部分还是选择就自己的母亲,虽然是意料之中的回答,但还是禁不住一声长叹,都是孝顺女儿,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呀!

中国自古就有孝敬老人的传统,从古代的专制思想的三纲五常、其中有或杀人(埋儿奉母)或作秀(恣蚊饱血)的二十四孝,到如今的公交车上一遍又一遍的播放给老人让座之类,从行为上、观念上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国人的遗传基因,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骄傲的资本。

这种孝文化,生活中的表现很多,如晚辈不可直呼父母姓名,对比国外,可以直呼父母姓名,父母和子女如同哥们、姐妹一般。父母生病,子女要伺候在身边,父母去世要丁忧三年,特别是父母去世,披麻戴孝、痛不欲生的嚎哭来显示对父母的孝道,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对上述这些文化现象该如何看呢?借用文化人类学的术语来说,文化是有功能的,即文化功能伦。人类的一言一行,皆有其背后的原因,都服从于一个惯性思维,而这个惯性思维的形成,或者说文化传统的塑造,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是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由于地理上中国北、西、西南皆为天然屏障,唯有东南沿海可发展航海业和基于航海业上互通有无的商业,兼之秦朝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历代君主为了政权的巩固,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甚至于明清朝的片板不得下海的极端政策,使得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的是土地这种资源,土地是不可以移动的,就造成了人的不可流动性,而人的不可流动性,就会引发很多的问题。

人的不可流动,长期生活、劳动在一个地方,就形成了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慢慢的,权威就形成了,权威是谁,就是生活阅历多的老人。在熟人社会,依靠的是权威来协调各种矛盾。而这个静止的农业熟人社会中,需要的不是人的智慧,而是充沛的劳动力,所以,如果一家有那么几个儿子,那就是几只老虎!可想而知,农业社会,占优势的是青壮年,年老力衰的老人是出于绝对劣势的。而这里问题就来了,农业是没有多少积累的,往往是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歉收,就会饿肚子,政府是没有多少力量的,那么老人的养老问题该怎么解决。

问题怎么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会催生了一种相适应的文化传统。由于脆弱的农业经济无法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于是需要发展一种能够赡养老人的和谐文化,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这种孝文化,需要让年轻人从孩提时候不断的灌输。还记得我们小的的时候,父母就灌输我们的感恩文化,你的骨血都是父母给的,稍大一些,有了点自己的思想,父母就会训斥,你的翅膀硬了,要飞了是不是?

笔者几年前回乡探亲,虽然离家数千公里,近五年才回了一次老家,但还是要被这种传统文化牵引着、塑模着。刚回到老镇,就被颤巍巍的老娘要求不能从小道回家,从大街上走,要让镇上的人看见,回到家中刚坐了一下会,门口被亲人燃放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再次让小镇上的人知道,远在外地的游子回家了!接着是上坟,祭祀去世多年的父亲,虽然父亲去世十多年了,但还是化身为权威社会的符号,在遥远的那一边影响着我,然后是挨家挨户的毕恭毕敬的拜见长辈,接受长辈们的教导。虽然我离家若干年,走过的路,经历的心路历程比这些长辈加起来还要多,但这这种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我。我戏称,这是回家四部曲。这种仪式,强调老人权威的仪式,强调这是一个熟人社会,我们一生要经历多少!

这种传统文化虽然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但却会带诸多恶果,最严重的是一种不平等,民主与自由的对立面。首先,是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即父子间的不平等,人世间的不平等的原罪所在。从古至今,老子训斥儿子的事例还少吗。常常是父亲呵斥,你是我生的,叫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不平等的原罪又催生了因循守旧,不敢创新。试想,在这种传统文化下,年轻人敢有自己的想法吗?敢于在权威面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吗?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俗语,几乎磨破了我们的耳朵。年轻人想做什么,事事恐怕都是老人们都安排好了。

并不是说这种传统文化不好,文化要体现功能的,最大的功能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尽管还是要牺牲一些宝贵的东西!有人说,不自由,毋宁死!那是瞎说,在生存面前,有几人能做到君子!

对比西方的文化传统,自由与民主,羡煞人也!遗憾的是,中国人学不来的!西方的那一套,其实也是经济发展模式所决定的,欧洲海岸线犬牙交错,兼之农业的不发达,决定了航海业,以及建立于之上的互通有无的商业文明。

航海业与商业的发展,催生出平等与自由,试想,航海的自由流动,商业中每天面对不熟悉的人,谁也不认识谁,大家交往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平等,维持这平等关系的是什么,就是一种合约,一种制度君不见,西方文明的源头经典《圣经》,里面的摩西“十诫”,就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合约。而这时,不平等的源头---父子间的不平等也消亡了!父亲若再对儿子施行什么权威的话,儿子会跺跺脚,不用如中国上辈的一亩三分地,踏上商船,去海外经商,数年后,带着媳妇、自己的孩子返乡看看父母。

当然,无商不富,由于商业的积累很大,可以实行专业化的分工,西方老人的赡养问题可以社会化,无需子女操心,而老人也无需发展出如中国一样的孝文化,来养儿防老了!

文化无所谓特别优秀与特别恶劣,而在于实现一种功能,最大的维系这个社会稳定的功能。但是,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内外的影响下,会逐渐变化,变化激烈时,称为转型。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种转型期,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城市经济、商业经济,随之带来人口的急剧流动,这种流动性创造了一种平等。我常开玩笑的对学生说,我换了五个工作单位,前几个工作单位的领导见了我很客气,称呼我小洪,很是亲切。试想,人一生在一个工作单位,员工与领导的关系会是怎样!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带来与之配套的,实现功能的文化传统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却未必会同步,思维惯性常常是很难打破的!

这段时期,出现的一些遵循孝道的公益广告,出现的一些公交车上老人打骂孕妇争爱心座位的现象,以至于看望老人上升到立法层面,甚至于有“孝不如顺”的说法,无不透视出与农业社会配套的“孝文化”抬头的趋势,试图扼杀与商业文明配套的平等与自由的文化观念。孝敬父母是对的,但不能愚孝!怎么能埋掉自己的孩子,把口粮省下来奉养老娘!那是杀人犯。明明能买顶蚊帐给父母,却要作秀,把自己的身体脱光来喂蚊子!

发展在某些方面是缓慢的、痛苦的,但也是满怀希望的。随着商业文明的繁荣,资本的极大积累,社会化分工的细化与规范,老人的养老成为社会化分工的一个部门,中国式“二十四孝”的“孝文化”逐步转型为平等、尊重的家庭文化。这里要说明的是,西方人并非不孝,他们由于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发展处家庭成员的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家庭文化,在这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可以直呼名字,可以开玩笑,更像是哥们和姐妹!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西方式的“孝”。

曾经,有一个玩笑,一个中国人骂一个西方人,愤怒之至,祭出了“国骂”,西方人诧异不已,What! You wanna’ make love with my mother?! OK.It’s up to her. It’s her freedom!

但愿,有一天,国骂不再成为国骂,春天就不远了!

谨以此文献给尊重子女,与子女平等相处的有爱心的父母!


作者民族专家(邮箱:3168556019@qq.com),来源天雨流芳网(www.tylfw.com)

(编辑:rui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