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民族专家
现在位置:首页 > 站主博客 > 正文

再谈救母亲还是救女朋友----西方精确思维观VS中国人的模糊思维观念

更新时间:2016-09-18 21:20:50点击次数:5119次字号:T|T

2015年司法考试出现的奇葩试题,“救母亲还是救女朋友”,我在前文中以中国的孝文化为主题,写就一文,然而,此题,若从中西方人士回答的不同,又可以折射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面对含辛茹苦生养自己的母亲,和一生挚爱的女朋友,到底先救哪一个?对于这样一个道德困境,西方人通常这样回答:先救某某(母亲或者是女朋友中的一位),原因如下:一、;二、;三、。这种回答,想确定了救哪一个,然后列举出若干不容置疑的原因。而这种回答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精确思维观。

西方人的这种精确思维观,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外在行为中,处处可见。如西医中看病,五官有什么问题,就直接检查五官,力求精确的找到病变的位置和病因,而中医,则讲求五官与五脏的联系,如眼睛就和肝脏联系,欲治眼疾,先调理肝脏。西方人的西餐烹制,用料规定了多少克,烹制过程控制到多少分钟,味道很是单一。而中餐则讲求火候,五味调和。西洋画讲求比例关系和立体效果,而中国画则用寥寥几笔,勾画出山水意境和天人合一的效果。西方人做事讲求计划性,常常过于死板,而对比古代中国人,就有灵活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上述西医与中医,西餐与中餐,西方人的计划性与中国人的灵活性之对比,折射出西方人的精确思维观与中国人的模糊思维观的对比。


这种对比,体现在语言上则更为明显。网络上有一篇文章,汉语翻译之美,暂且拿来一用为例。 英文原文为: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汉语翻译为白话文为: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

而模糊的汉语却可以翻译成多个版本,有文艺版、诗经版、离骚版、七言绝句版、七律版、甚至还有林妹妹的吴方言版本。

如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如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由西方人的精确思维观念和中国人的模糊思维观念,派生出英语和汉语的这种强烈的对比关系,在语言学家的研究中,称之为英语形合VS汉语意合。


因此,汉语中如元代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九个名词,不用一个连接词,全部用意思上的逻辑关系连接起来,而英语则不行。

英语翻译如下: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前面九个名词,在英语里则必须用“over,with,under,beside,on,in”等连词或方位词连接在一起(必须通过一种形式连接在一起),表达一种很精确的关系。

因此,汉语是一种意境之美,而英语则是一种语法上的,很精确的逻辑关系。而汉语意合的模糊之美,由于多年的教育误差,竟然连一些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人都没有掌握,常常用一些不伦不类的句子,看似汉语,却抛弃了意合,用了英语的形合。


在我的《云南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研究》书稿中,其中后记就有这样一句,“这次的求索之路,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奠定了人生的定位,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出版社的编辑硬是要在“奠定”一词的前面加上“它”,在“人生”一词前加上“我的”,似乎不这样加的话,读者就不知道(读博)的求索,才是奠定了人生的定位和方向,而且没有“我的”这两个字,读者会误解为是其他人的!当然,英语中肯定要加上一个关系代词“which”用来指代“(读博)的求索”,和“my”指代“我的”,汉语时不用加的,意思上的逻辑关系已经很清楚了。

后记的另外一句:“而博士阶段的学习,论文的写作,更是一个思考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简单到复杂,感性到理性,同时确定研究方向的过程。”自作聪明的编辑则硬是在“简单”和“感性”两个词前面加上两个“从”,变成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必须用“从……到”。英语是一定要“from…to”,缺一不可,而汉语则不需要。如果这样的编辑要修改马致远的“秋思”小令的话,那样精美的,富有意境的作品,不知道要改成了什么模样!当然,这种编辑篡改作者文章的现象,恐怕还不能用一个不懂汉语意合的现象来解释。


对于中国人各种外在的行为方式所折射出的模糊的思维观念,其实也就是一种不确定的,有联系的思维观念,认为社会是变化的复杂的,情况瞬息万变的,不能用一种僵死的,缺乏灵活的想法。而这种思维观念应用到解决问题上,则应该用一种灵活变通处理的方式处理,简单的说,就是随机应变,看情况再定,到时候再说。

大圣人孔子有一个案例,孔子的一个学生,可能是做了什么错事,受到父亲的严厉处罚,这位抡起大棒打自己的儿子,儿子出于对“孝”的敬畏,跪着不敢动弹,结果被打成重伤。孔子听说后,顿足捶胸,叱骂该学生,“愚也!”孔子说,父亲教训儿子,儿子准从孝道,可以接受父亲的惩罚,但父亲盛怒之下,再继续遵从孝道,让父亲吧自己打成重伤,则陷父亲于“不义”之中。若是看到父亲拿着大棒,气势汹汹的跑过来,那就赶紧得逃之夭夭了!


中国的传统国学蕴含了大智慧的,以《易经》和《道德经》中包含的变化和联系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要认识到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事情是瞬息变化的,要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处理。因此,对比理科那种需要精确思维而言,统治社会的政府官员还是需要有着变化发展的,模糊思维的社会科学背景的人,社会现象不可能像理科实验室那样,造出一模一样的外部社会情况。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高统治者就是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哲学王。

至于缘何西方人形成了精确的思维观念,中国人形成了模糊变通的思维观念,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但也并非难以理解。在我的课上,我常启示学生,任何社会现象,即人的活动,总是受到内在思想观念的指导,而思想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长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中国人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人们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了熟人社会,会发展出一种模糊思维方式,最常见的是请客吃饭,你请一顿,我请一顿,大家经常见面,不要算的太清楚了。而西方以航海为基础的商业经济,以人口的流动性发展出陌生人社会,对比中国人的请客吃饭,他们则是“go dutch” (“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方式),即AA制,各付各的。这并不奇怪,西方的商业社会,每天遇到的大多是陌生人,或许一生就见一两次面,不精确一点,就得吃亏了!因此,在请客吃饭上,说中国人慷慨,西方人吝啬,实际上是误解了中西方两种思维观念的差异所致。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需要精确,有时候需要模糊,而两种思维观念就好比两朵不同的花,各有各的土壤和环境,各有各的美丽和芬芳!



附图:我的《云南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研究》书稿中的作者简介和致谢,红色为出版社编辑修改的笔迹,蓝色笔迹为本人申述

作者:天雨流芳网潘金哥(邮箱:3168556019@qq.com),来源天雨流芳网(www.tylfw.com)。


(编辑:rui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