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经济视角
现在位置:首页 > 民族专家文章 > 正文

博士毕业论文云南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研究--后记

更新时间:2016-02-08 20:30:47点击次数:2372次字号:T|T

作者民族专家,原籍安徽芜湖。为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多彩的人文风情所吸引,历经数年,辗转数千公里,终于定居丽江。热衷于少数民族经济探索,为兴趣所激发,集各方之力,撰写了博士毕业论文云南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研究-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为个案研究,该文获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欣慰之余,希冀与各位朋友交流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文章篇幅较长,仅上传部分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希望与我联系索取博士毕业论文电子版全文。邮箱:3168556019@qq.com,在此,诚挚地希望与各位朋友多交流!

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多彩的人文风情的向往,加上对用经济学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乐趣与魅力,两者的选择促成了我的民族经济学求索之路。而读硕期间,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杨懋春的《山东台头》和林耀华的《金翼》等老一辈民族学家的微观调查和论著对我影响很大,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定下了微观调查的基调。

自预调查到开题,直至论文的艰辛写作与修改,渐渐由对调查点的点点了解,到面的深入,直至慢慢变成了一个立体结构。期间的调查研究与艰难求索,不仅是学术上的“成人礼”,也是人生心灵之朝圣。须踏踏实实,无数跬步之积成。

就读民族学硕士期间,就曾经听民族调查课的老师蔡家麒先生说过民族学调查的苦与乐,这几次算是亲历而为,理解更为深刻。在鲁甸乡的新主村委会的那一次调查,通过药材朋友的介绍,住在了当地自然村的基层药材收购商家中。结果,家中没有修建厕所,解决“出口”问题只能在莫言所说的红高粱地里解决,对于我们这些城里的“文明人”来说,真是特别尴尬,如果是特别严寒的冬天,对着那呼啸的寒风,那真是难以想象。听说这里还发生过老熊偷吃地里的包谷伤人的事件。等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看着黑乎乎的,似乎是半年也没有洗过的被子,不禁一阵的发毛。地上没有垃圾桶,因为垃圾可以到处乱扔。

还好,主人的热情抵消了这些不适应。刚到新主村委会,主人就开着自家的拖拉机来接。在偏远山区,道路异常崎岖,只能借助于越野能力暴强的拖拉机作为交通工具,但也需要乘客有很强的平衡能力和抵御反胃的折腾。当晚,就杀了一只土鸡招待我们。第二天,主人又花了一天的时间陪同我们去新主村委会的新主植物园,来回山路6个小时,遭遇毒蛇数条,终于见到了云南省最大的铁杉王,树龄有5000多年,树围9人合抱。

不经历田野调查,不能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的艰辛。调查点徒步几次,很多地方,是高过人的荆棘丛,经常是听见农人的劳作之声,而看不到农人的身影。小路如羊肠,基础设施的薄弱,致使种植成本提高,使得很多地方广种薄收。不经历田野调查,很多时候会被报纸上的那些正面的新闻报道所迷惑,而得不到第一手的真实材料。

民族经济小社区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是一群有着鲜明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不一样的地域文化,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有着个性迥异的心理特征。

对于有这种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是基于对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的经济现象予以解读和分析。首先,应该是以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但民族间之区别,在于文化各异,因此,必然在实证方面,文化的解读上区别于其他地区。当然,在经济学理论与民族地区的实证方面,一种适当的平衡也是尤为必要。实证过多,理论过少,则有民族志之嫌;而实证过少,理论过多,则难显民族地区之经济研究。

其次,要进入一个以血缘、地缘为主要纽带的熟人社会群体中调查研究,自身要融入这个圈子。以血缘、地缘为主要纽带的熟人社会群体,是一种多次博弈关系,是以一种非正式的道德约束作为信任机制。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则成了民族经济小社区调查的重要手段。数次的鲁甸乡调查,同调查对象一起采收、搬运药材,火塘边的边喝酒、边聊天,路边的偶遇交谈,以及帮助他们查询药材信息等,变一种枯燥的调查为交朋友活动,在交朋友中完成这一“通过仪式”。

民族经济小社区研究的魅力正在于此,体验特色地域文化,广交朋友,做学问的同时享受生活之乐趣。于此,觅到人生意义之所在,而成为此生所独爱。

作者民族专家(邮箱:3168556019@qq.com),来源天雨流芳网(www.tylfw.com)

(编辑:rui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