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经济视角
现在位置:首页 > 民族专家文章 > 正文

博士毕业论文云南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研究--作者自序

更新时间:2016-02-08 20:21:28点击次数:2555次字号:T|T

作者民族专家,原籍安徽芜湖。为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多彩的人文风情所吸引,历经数年,辗转数千公里,终于定居丽江。热衷于少数民族经济探索,为兴趣所激发,集各方之力,撰写了博士毕业论文云南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研究-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为个案研究,该文获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欣慰之余,希冀与各位朋友交流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文章篇幅较长,仅上传部分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希望与我联系索取博士毕业论文电子版全文。邮箱:3168556019@qq.com,在此,诚挚地希望与各位朋友多交流!

民族经济学,或者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很多时候为正统的经济学界所不认同。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对于民族经济学的缺乏了解;二是民族经济学研究自身发展的不足。

民族经济学,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门以民族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以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多重视角,横侧兼顾剖析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而言,民族经济学属于边缘经济学;但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来看,它又属于应用经济学。

30多年的发展历程,民族经济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民族经济的发展模式、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要素、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民族经济发展中的民族冲突与融合、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互动等。与正统经济学的研究不一样之处在于,正统经济学的研究背景是市场经济环境较为健全情况下的“经济理性人的”互动,而民族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市场经济环境不健全情况下的“文化经济人”的互动。另外,民族经济学采用田野调查法、非经济因素分析法等特有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更使得民族经济学在民族地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难以取代。

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由于历史和文化等的因素,其发展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然而,很多时候,是以套用东部地区经验,招揽东部地区人才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常是以扭曲土地、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之路。

出于对民族地区的热爱,以及对一些过于迷信东部神话的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模式的忧虑,以自己的学术专业背景为基础,本文以一个西部民族地区偏远山乡的发展路径为突破口,试图揭示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在独特性。并总结出其发展模式,希冀对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选题、开题到完成,历时一年半有余。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经济比较典型。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比较脆弱,受生态屏障定位,限制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同时受山地交通限制,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不往来,很难沟通,民族融合进展缓慢。选题立足云南的山区,以发展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为主要视角,研究了两个主题:一是转型的绩效分析和推动因素分析;二是转型的三大意义,即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民族和谐意义。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命题,本文最后以转型路径与民生的关联性,总结出研究点的发展模式与普适意义。

一年半的论文写作过程,不仅是学术的历练过程,同时,也是心灵的朝圣过程。在学术上磨练自己,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在苦闷、挫折、喜悦、欣慰中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一心灵朝圣的过程中,除了我后文中提到的老师、同学和家人外,我要真诚感谢那些热心帮助我的人:是杨献忠姐夫带着我走进那块美丽的土地,让我渐渐的喜欢上那片净土,并结交了许多真诚善良的朋友;是玉龙县史志办的和新贵老师无私的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让我快速了解了县情、乡情;是丽江日报前总主编华模老师热心的指导,让我能在华老师《鲁甸之路》研究的基础上向前继续走几步;是原丽江三校校长余自荣大爹的热心引见,让我有了与乡政府官员的直接交流机会;是乡政府的刘廷朝书记、余永康乡长、和仲全主任等领导的热心帮助,惠赠我大量的乡政府文件,才能让文章丰满起来。还要感谢书中提到的和绍东、和云松、杨志坚、阿八顺、李新红等鲁甸朋友的热心帮助。当然,在数次的调查中,还得到很多其他朋友的帮助,不能一一列举名字,总之,向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一年半的写作,一年半的辛勤付出后,为之欣慰的是,在2013年度的西南民族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的评选中,以选题的创新、思路的清晰和理论的新颖喜获唯一的2013年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欣慰之余,恐慌于文中若干不足之处。

博士毕业论文10多万字,也是“资本推动型”的产物,自2010年读博被迫辞职以后,压力一直很大,没有经济来源,无法进行过多深入调查。同时人脉资源还是不够多,所获得信息渠道较为有限,只能勉力而为。特别是于乡村金融方面,欠缺地方颇多。

好在定居丽江多年,成家在丽江,工作在丽江、梦想也在丽江,希冀来日方长,学术上能再积跬步,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工作,做个真正的“丽江人”。

最后,以这篇博士论文改编成书,要特别感谢丽江师专和克纯副校长的倡导和大力支持,感谢学校科技处张波处长和民族文化研究所胡文明所长的鼎力推荐,感谢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市委宣传部的帮助和丽江市民族艺术协会刘晓翔老师的辛苦付出,为这篇论文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做了一个圆满的收官。

作者民族专家(邮箱:3168556019@qq.com),来源天雨流芳网(www.tylfw.com)

(编辑:ruimei)